论贾宝玉的心路历程
早便计划为《红楼梦》写点什么,特别是在上完第一次《红楼梦鉴赏》课后,又把红楼梦原著及一些周边作品(电视剧、书评等)看了一遍。但适逢近些日子自己的思想也有着很大的波动,而且随着课程的进行也有着新的体会。于是写一段感觉不满意或是又若有所思便断了下来,过些时间再看时,又感觉过往论点有所偏差,因此这一拖又是好久。不过,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似乎又突然明白了贾宝玉的心路历程。
——题记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寂寥时,试遣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一曲红楼几多梦,《红楼梦》作为一部流传至今仍散发出文化内涵与思想底蕴的作品,其不光有着巨大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甚至还可以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因此,很多人对《红楼梦》的印象会停留在这是一本枯燥乏味、满载之乎者也的古代言情小说。然而细读下来,这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小说,虽满载头衔,却平易近人;虽满纸荒唐,却引人深思。抛去其中对文学、文化的思考,只看对情节的把握与人物的塑造,也可堪称一绝。蕴含其中的,不光是老学究们的考证,也是一些“少年维特的烦恼”。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以男主角贾宝玉的成长来看,很多人认为宝玉太过花心以至到处沾花惹草。在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我们便可以借冷子兴之口看出大多数世人对周岁抓阄便认准“脂粉钗环”,后又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贾宝玉的一般看法——“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虽然后有贾雨村为之辩解,但终归逃不出“公候”二字。
前段时间翻到高中的笔记,竟也提到了这一段。当时我的理解是贾宝玉认为世人对男子的要求较高,男人身上与生俱来便有着一些世故,换做女子去做同样的事反倒显得单纯。现在想来这还是片面的,宝玉所生活的时代恰恰是一个世俗对女子所偏见的时代。甚至在当今社会,我们对女子的要求虽无三从四德,却也绝谈不上平等。以一个大学生(高中生)的角度,可能对周围的女同学还体会不深,不过从生活与文化的熏陶之中,却也不难以发现这一点。举例说明,在大多数家庭,过年往往都是女方在婆家忙活。旁人若见一个女子出嫁后仍“赖”在娘家,恐怕不免传出闲言碎语。所以宝玉能发出此言,可能恰恰是由于弱化了女子与男子在世俗中地位的不同。当然,宝玉的行为虽似古怪,却终究是有其产生的道理的。
可能受86版电视剧的影响,人们对宝玉的第一印象是与成人无异。然而尽管存疑,但我们探讨《红楼梦》时仍需明白,这是一部“少年少女那些事”。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红楼梦中素有“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甚至书中细节考究起来可能会略有矛盾,这也给我们探究红楼中人具体年龄带来了困扰。如今我们只能从脂批本和书中情节之间的关联来大致做出猜想。不过毫无疑问的,宝玉起初的行为绝不是一个成年人的思维,而是作为一个孩童式的表达。任何人都有一个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贾宝玉的人格形成也有着这样的过程。[2]因此我们是不能用太成人的眼光与看待他们的故事的,试想身边这些十岁的少年少女,恐怕我们会对这本书有着新的理解。考虑到这一层,我们便可以选取一些片段逐步来分析宝玉的其人其事。
一、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这句话出自原著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孟母惜孤女》,是宝玉初见黛玉时言论。正是在这一回里宝玉初登场,作者也没吝啬笔墨,集大量辞藻去“批判”贾宝玉。作者称之为“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与“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能被如此形容的主角,想必也是古今也是鲜有。
就是这个“潦倒不通庶务”的“混世魔王”,在见到黛玉的第一面说出了进人看到都为之经典的一句“撩妹经典”:“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象是远别重逢的一般。”之后两人闲聊之中,宝玉的一言“除了《四书》,杜撰的也太多呢。”,可谓是一语道尽其内心对功名文章的不屑。
在这里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后面宝玉摔玉这一桥段,因为在往常看来,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这体现了宝玉对世俗的不羁态度。不过想想原文中年龄的描述,此时的宝玉应该是不满十岁的(由第三回可知其比黛玉大不几岁,而黛玉丧母之时原文中有具体描述为六岁,故而推知)。放在当今社会,一个几岁的孩子可能刚上小学没几年,偶然一次心里不高兴把自己的玩具摔了,我们会去联想到他对这个社会产生抵触情绪吗?恐怕我们也只会一笑了之吧。所以在我看来,宝玉摔玉这件事恐怕并不需要解读得太过严重。
我们分析一下当时宝玉的心理。自己衔玉而生,家里人都引以为奇并无比珍重这块玉石。然而这块玉对自己又有何用呢?正像宝钗所言,“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所以反倒宝玉自己并没有感受到这块玉有多么得重要,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家人对玉的关注影响到了家人对自己本身的关注,那就不妨找个理由闹上一场了。
摔玉事件也着时吓到了黛玉,晚上还在闺房中伤心流泪,引得袭人安慰了一番。绛珠仙草以泪还恩,在这里也开始有所体现。
二、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这是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宝玉在听过为宝钗生日所点的《山门》后,填的一只《寄生草》中的一句。在这一回中,我才第一次感觉到贾宝玉好像有点不一样的。在此之前,我对贾宝玉的直观感受是这是一个迷恋于姐妹之间的富家公子。但这一回画风突变,贾宝玉从一个整天耍着“精致的淘气”、“撩妹达人”的形象,突然转变成了一个悟道之人。人说世上存在由情入道,也是最难而最特别的一种方式,这也给后人推测的宝玉出家的结局作出了一定的解释。
回顾本回,这一篇的内容不可谓不丰富,且不论本回后半部分的谶语,只单看宝玉悟禅机一事。先是宝钗给宝玉提到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转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再有黛玉对众人玩笑自己像戏子的不满,继而引起湘云的不快。作为宝玉,在心系黛玉又关心湘云的情况下,接连遭受到自己所珍视的两个妹妹的脸色,也难过自己会生出一些不一样的情绪来。
在此之前,宝玉内心一直感觉自己是和众姐妹一起的,虽然和以父亲为代表的官僚作风为敌,但倒了内心还有所归宿。可是经过这一系列的事情,宝玉又发觉姐妹们也不是那么的团结友好。因此宝玉说出了,“什么‘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只是赤条条无牵挂的!”。
那作为一个富有诗书的文人难过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当然是奋笔写东西啦,把自己的内心所想变为高雅的文字,不仅能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可以留下来一些情感的记录。想到这里,其实便意识到为什么有时候很理解贾宝玉,毕竟作为一名理工科的男生,还是很羡慕这种有话便可以寄托给文字的天赋。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宝玉在悟到碌碌却因何之后,选择不再沉迷脂粉,而是选择做一些“功名文章”,那么红楼梦还会是一场悲剧吗?可惜,贾宝玉终究是贾宝玉,离了姐妹,就能“真有趣”了吗?恐怕也不尽然。
三、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谁
悟道之后,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绦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宝玉的“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谁”,则更是体验出了宝玉的孤独感。纵使周围玩伴看似众多,却不知谁在是真正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
在这一回中,我们见到了宝钗与宝玉的志不同不足为谋。甚至于宝玉说出了“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种不顾及宝钗颜面的话,从而我们开始能切身体会到黛玉与宝玉的那种互为知己之情。
而宝玉发出“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谁”也是有所前因的。在这之前,因袭人与宝玉开玩笑说自己要走。二人谈论到“人活百年,横竖要死”,宝玉兴起便也发出自己的看法。古人常说“文死谏”“武死战”,这也是我们今人所为之京津乐道的。宝玉确认他们都是沽名钓誉,不知君臣大义之辈。继而宝玉表达出了自己对待死亡的看法:“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雅雀不到的幽癖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可见宝玉对死亡的追高追求还是能收到自己所珍重之人的关心,然后能逃避自己所不屑之人的注意,这也就实现了宝玉的抱负。
我们从中其实可以体会到宝玉的一种归属感,他其实也是想要“功成名就”,只不过他所希望更多的是身边的这些“脂粉佳人”。
让宝玉又一次“怀疑人生”的是梨香院中十二女孩中的玲官,也就是那个前文所述被玩笑眉眼像林妹妹的小戏子。原文中也说过宝玉“因素昔与别的女孩子玩惯了的,只当玲官也和别人一样”,可以理解宝玉此时的心情,更何况这个小戏子还和黛玉长得相像。然而真的可以“和别人一样”吗?“玲官见他坐下,忙抬起身来躲避。”,又说“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宝玉心里很显然是一种羞愧和紧张,“从来未经过这样被人弃厌,自己便讪讪的,红了脸,只得出来了。”而药官告诉宝玉,只等蔷二爷来了叫她唱便必唱得。从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读者可以发现玲官是心系贾蔷的。而后蔷二爷真的过来了,宝玉看二人的“打情骂俏”也“不觉痴了”。
被一个在自己与林妹妹等人等同的女子拒绝,又见她与另一名男子关系如此和谐,也难过宝玉会心生惆怅。宝玉此时也难得同意了老爷的看法,承认老爷说自己“管窥蠡测”。宝玉也悟出了“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看来我竟不能全得。从此后,只好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
“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谁”与黛玉《葬花词》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有异曲同工之妙。恰巧此时黛玉也在身旁,不过黛玉却没有把这话接过去,而是不便多问换了一个话题。我认为黛玉此时的反应正是表达了黛玉是很懂宝玉的想法的,不然若让黛玉接着这个话题聊下去,甚至说一句“我肯定心系于你”也不恰当。宝玉也没有继续谈论这个话题,我们还是可以体会到二人之间的小默契的。
四、始信黄土隆中,女儿命薄
晴雯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位角色,虽说“晴为黛影”,但晴雯本身也有着黛玉不一样的色彩。晴雯比起黛玉更多了一份活泼,一幕晴雯撕扇,也让读者感受到这样一位女子的魅力。然而,“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到底晴雯因为丫鬟身份而遭受诽谤,最终殒命怡红院外。
贾宝玉生平最怕写一些有固定格式的文章,然而此次却出奇地写出了一篇精彩的诔文,这便是《芙蓉女儿诔》。文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恐怕应属“岂道红绡账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不仅是这两句直指“公子”与“女儿”,也因后文中黛玉与宝玉谈论过这两句。
《芙蓉女儿诔》的出现已是红楼梦的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媜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一说为《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我们知道目前公认原作为前八十回,此时已近尾声。除去一早便离世的秦可卿,晴雯之死,开启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女子的归宿。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宝玉会为晴雯写下一篇《芙蓉女儿诔》,而当黛玉去世时却好像毫无作为。这当然一方面是黛玉去世之时已是后四十回,我们无从简单原作者如何安排。况且已经有了一篇为“芙蓉女儿”作的诔文,也无需再来一遍。但我们分析起来也可以理解,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可能更多的还是有一丝卖弄文采之意。尤其在后一回开始之时与黛玉探讨,宝玉也“笑答道”:“原不过是我一时的玩意儿,谁知被你听见了。”。后来二人又咬文嚼字,商议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这一句放在当时的情境下,也可以说是假若黛玉去世,宝玉用这一句来奠念。因此“黛玉听了,陡然变色”,可能黛玉也发觉这句话有所不妥吧。这时大概已经出了为晴雯祭奠的情感,而开始了二人的沟通。
我们可以猜想宝玉此时是何种心情,面对一个自己所爱之人,他可能也不想黛玉看见自己为另一个女子太过哀伤。在失去众多姐妹以至怀疑人生之时,所幸宝玉终于意识到了黛玉对自己的意义。那是纵使离开群芳之后仍能有一人为伴的欣喜,那是世人皆不解我唯有一人能懂我之真心的感动,那是舍世界愿为伊人一生的希冀。可惜,个人的力量在世俗的庞然大物下略显单薄,更何况贾宝玉内心又太过软弱。
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贾宝玉为何能“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当然这属于广义的,和贾宝玉有实质关系的女子,甚至推测有过的男子也是存在的)。我认为这其中的本质原因是贾宝玉从始至终都不是为了色欲(甚至可以说是爱情)才去接近一个女子的。无论宝玉爱吃胭脂,或是喜爱与姐妹丫头们嬉戏玩耍,都源自于内心对美丽事物的向往。这也是我愿意相信宝玉与蒋玉函可能真的有一定关系的原因,因为琪官此时象征着美好,而无关性别。当抛开性去思考贾宝玉的所作所为,我们不难看出宝玉只是单纯地想接近于这些美好。只不过用后来人的眼光来看,宝玉并没有能力去保护这些美好。
想起张爱玲平生所言有“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虽然广为流传的高鹗所续后四十回补完了红楼梦的结局,却被称之为狗尾续貂。确实,后文与前文的精妙之处可谓天渊之别。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学生,也曾在网上看到一篇用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技术分析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论文。得出的结论就是,两者画风截然不同,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前八十回按照后文一般撰写,那红楼梦也不可能传为经典了。
红楼梦作为一本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确是一本没有结局的小说。本来作为情节取胜的小说这一文体,能在缺少结局的情况下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其内蕴的深厚。这可能就是一种残缺美吧,它把红楼这幅人生画卷带给读者,又把下卷的白纸留给读者自己绘制。
不过话虽如此,到了我们无从得知宝玉的结局如何。可能作为计算机领域的一员,未来或许希望根据前文内容通过建立语法树,借由计算机推测出原版结局云云。但对每个人来说或许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每个人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贾宝玉”。
参考文献:
[1]《红楼梦》,曹雪芹
[2]《贾宝玉的年龄推断》,文哲